「成都理工大学新闻网」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闻网
成都理工大学新闻网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闻网
成都理工老师上班授课下班食堂做饭,你如何看待老师的这一行为?最近,网上有一则消息是关于成都理工大学的老师上班授课,下班到食堂帮忙做饭的消息,这一个新闻真的是很少见。这位老师可以说是“上得课堂,下得厨房”,优秀人才妥妥的!详细看完关于这则消息之后,原来是因为在疫情中,成都理工大学的学生没有办法出校门,所以全部学生都需要在学校解决吃饭的问题,这样一来,学校的食堂会比往常多了很多学生用餐,骤然增加的工作量,使得食堂的员工,忙不过来,所以,在学校内任教的老师,主动地来到食堂帮忙,所以才有前文老师上班授课,下班做饭的报道。我觉得老师这样的行为经过报道之后真的给人感受到正能量,老师不仅能够给学生们 精神食粮。还可以给学生们物质食粮,老师真的是太优秀了!这一个消息,也打破了前段时间谣传的关于“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因为疫情在学校没有食物”的消息。这一个令人暖心的消息一出,使得之前的谣言彻底被打破。老师上班授课已经很辛苦了,下班还到食堂帮忙做饭,这样的行为,值得称赞。根据相关的新闻报道,参与到食堂帮忙的老师都是博士导师、教授级别的,平时工作、授课、研究已经很繁重,但是为了缓解学校食堂人手不足的情况,还是挤出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参与劳动,这样的精神,也是正面、积极的,值得我们学习。相信很多学生吃到老师亲手准备的食物,也会珍惜粮食,好好吃饭的。从有些学生拍照、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上面的照片来看,虽然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人的正常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但是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才是我们国家人们的底色,这样的消息也是在展示我们对抗击疫情胜利的决心。
我觉得这位老师没有架子,为人随和,日常生活中一定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是有很多朋友的,很好相处。
成都理工老师上班授课下班食堂做饭,我觉得老师的这一行为值得大家点赞,在疫情期间,该学校处于全封闭式管理,而且全校师生无法外出,所以成都理工大学未受疫情影响的老师们在下班时间充当志愿者支援学校食堂,帮忙做饭,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
我认为这位老师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妥。尽自己所能增加家庭收入,也不因为自己是大学老师而看不上食堂做饭的工作,他是一位三观很正的老师。

最近,网上有一则消息是关于成都理工大学的老师上班授课,下班到食堂帮忙做饭的消息,这一个新闻真的是很少见。这位老师可以说是“上得课堂,下得厨房”,优秀人才妥妥的!详细看完关于这则消息之后,原来是因为在疫情中,成都理工大学的学生没有办法出校门,所以全部学生都需要在学校解决吃饭的问题,这样一来,学校的食堂会比往常多了很多学生用餐,骤然增加的工作量,使得食堂的员工,忙不过来,所以,在学校内任教的老师,主动地来到食堂帮忙,所以才有前文老师上班授课,下班做饭的报道。我觉得老师这样的行为经过报道之后真的给人感受到正能量,老师不仅能够给学生们 精神食粮。还可以给学生们物质食粮,老师真的是太优秀了!这一个消息,也打破了前段时间谣传的关于“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因为疫情在学校没有食物”的消息。这一个令人暖心的消息一出,使得之前的谣言彻底被打破。老师上班授课已经很辛苦了,下班还到食堂帮忙做饭,这样的行为,值得称赞。根据相关的新闻报道,参与到食堂帮忙的老师都是博士导师、教授级别的,平时工作、授课、研究已经很繁重,但是为了缓解学校食堂人手不足的情况,还是挤出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参与劳动,这样的精神,也是正面、积极的,值得我们学习。相信很多学生吃到老师亲手准备的食物,也会珍惜粮食,好好吃饭的。从有些学生拍照、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上面的照片来看,虽然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人的正常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但是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才是我们国家人们的底色,这样的消息也是在展示我们对抗击疫情胜利的决心。
我觉得这位老师没有架子,为人随和,日常生活中一定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是有很多朋友的,很好相处。
成都理工老师上班授课下班食堂做饭,我觉得老师的这一行为值得大家点赞,在疫情期间,该学校处于全封闭式管理,而且全校师生无法外出,所以成都理工大学未受疫情影响的老师们在下班时间充当志愿者支援学校食堂,帮忙做饭,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
我认为这位老师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妥。尽自己所能增加家庭收入,也不因为自己是大学老师而看不上食堂做饭的工作,他是一位三观很正的老师。
我觉得这位老师没有架子,为人随和,日常生活中一定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是有很多朋友的,很好相处。
成都理工老师上班授课下班食堂做饭,我觉得老师的这一行为值得大家点赞,在疫情期间,该学校处于全封闭式管理,而且全校师生无法外出,所以成都理工大学未受疫情影响的老师们在下班时间充当志愿者支援学校食堂,帮忙做饭,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
我认为这位老师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妥。尽自己所能增加家庭收入,也不因为自己是大学老师而看不上食堂做饭的工作,他是一位三观很正的老师。

成都理工大学师生因为吃饭问题引发热议,成都理工大学的真实现状是怎样的?民以食为天,如果一个人整天吃不饱又如何有精神学习和工作呢?即使能够吃饱,吃不好并且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可能也无法专心生活。网传成都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在校期间竟然在饮食方面遇到了困难,这肯定会给他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一些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成都理工大学因为疫情实行了封闭管理,随后就有人在网络爆料学校老师和学生一共三万人的吃喝没有人管,学校的安全管理也非常混乱。学校官方立刻在微博进行了辟谣,原来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学校采取了配餐制,学校的食材储备也非常充足,还组织了志愿者为在校师生提供送餐服务,学校的一切学习和工作都在有序进行中。成都理工大学师生吃饭难问题竟然是谣言网络上不知道从哪里发出的一段聊天记录截图就被网友当作事实进行大量传播,实在可笑至极。恶意造谣竟然能够引起热议,只能说广大网友们太容易轻信了,这也警示网络平台应该加大对造谣行为的处罚,威慑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理工大学在疫情期间实行封闭管理也是为了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防止他们外出就餐的时候染上疾病,无端造谣的行为也给学校增加了工作负担。不要轻信并且传播网络谣言是每个人的义务网络让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了,但是也出现了各种谣言,无论文字、截图还是图片、视频,这些全部都可以被造假。每个网友都不要轻信在网络上看到的任何信息,更不要主动传播。因为你随手转发的行为无形中成为了造谣者的帮凶,也可能给当事人造成越来越多的负担和伤害。网络新闻很多,只有那些事件本人和官方主动发布的信息才是网友可以相信的事实,其他陌生网友和营销号发布的任何信息都不可轻信。
解决了基本的问题,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不会没饭吃,生活状态是可以的,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
成都理工大学的真实现状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这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智的看待。
真实现状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封校了,但是吃喝还是有人管的,会解决孩子们的吃喝问题。
真实现状看起来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这个学校的饭菜,教学环境也很好。

民以食为天,如果一个人整天吃不饱又如何有精神学习和工作呢?即使能够吃饱,吃不好并且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可能也无法专心生活。网传成都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在校期间竟然在饮食方面遇到了困难,这肯定会给他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一些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成都理工大学因为疫情实行了封闭管理,随后就有人在网络爆料学校老师和学生一共三万人的吃喝没有人管,学校的安全管理也非常混乱。学校官方立刻在微博进行了辟谣,原来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学校采取了配餐制,学校的食材储备也非常充足,还组织了志愿者为在校师生提供送餐服务,学校的一切学习和工作都在有序进行中。成都理工大学师生吃饭难问题竟然是谣言网络上不知道从哪里发出的一段聊天记录截图就被网友当作事实进行大量传播,实在可笑至极。恶意造谣竟然能够引起热议,只能说广大网友们太容易轻信了,这也警示网络平台应该加大对造谣行为的处罚,威慑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理工大学在疫情期间实行封闭管理也是为了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防止他们外出就餐的时候染上疾病,无端造谣的行为也给学校增加了工作负担。不要轻信并且传播网络谣言是每个人的义务网络让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了,但是也出现了各种谣言,无论文字、截图还是图片、视频,这些全部都可以被造假。每个网友都不要轻信在网络上看到的任何信息,更不要主动传播。因为你随手转发的行为无形中成为了造谣者的帮凶,也可能给当事人造成越来越多的负担和伤害。网络新闻很多,只有那些事件本人和官方主动发布的信息才是网友可以相信的事实,其他陌生网友和营销号发布的任何信息都不可轻信。
解决了基本的问题,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不会没饭吃,生活状态是可以的,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
成都理工大学的真实现状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这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智的看待。
真实现状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封校了,但是吃喝还是有人管的,会解决孩子们的吃喝问题。
真实现状看起来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这个学校的饭菜,教学环境也很好。
解决了基本的问题,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不会没饭吃,生活状态是可以的,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
成都理工大学的真实现状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这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智的看待。
真实现状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封校了,但是吃喝还是有人管的,会解决孩子们的吃喝问题。
真实现状看起来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这个学校的饭菜,教学环境也很好。

成都理工大学教学建设情况如何?截至2017年4月,成都理工大学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此外,学校还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首批高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遗产型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广播电视学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工业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建筑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12个):会计学、建筑学 、广播电视编导、园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核资源勘查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地矿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8个):资源环境地质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类工科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核技术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信息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名单不全):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质工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核资源勘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峨眉山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地球物理理科实践教育基地成都理工大学,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重点大学。学校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89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735人,有在校本科生29619人,在校专科生1382人,在校博硕士研究生5450人。

截至2017年4月,成都理工大学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此外,学校还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首批高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遗产型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广播电视学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工业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建筑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12个):会计学、建筑学 、广播电视编导、园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核资源勘查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地矿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8个):资源环境地质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类工科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核技术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信息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名单不全):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质工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核资源勘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峨眉山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地球物理理科实践教育基地成都理工大学,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重点大学。学校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89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735人,有在校本科生29619人,在校专科生1382人,在校博硕士研究生5450人。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为什么改名为四川传媒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原本是个小学院,包含了广播和影视方面的学科,后为了提升学校自身的规模、名声,扩大学校教学内容,实现学院向新型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促进学院应用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从而申请改名为四川传媒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始建于1997年,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四川传媒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其共有三个校区,于2017年建完除本部以外的两个校区,与校本部共同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其设有播音与主持系、电影电视系、艺术设计与动画系、新闻与网络传播系等12个系,共40多个本科专科或者方向。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本来是一个民办的本专科院校,接收三本和专科学生,因为和理工大学合作,所以挂牌理工成立广播影视学院。因为资金雄厚和办学不错,连年大规模招生,一是因为成广的领导和股东有很牛叉的背景,二是正好赶上大学教育改革的好时机,成广顺其自然疏通上下关系,加上在传媒方面取得不错的办学成果,申报四川传媒学院便顺利走上日程,经过几年处理申报的各种程序和审核,终于更名四川传媒学院。一是不用再加成都理工的前缀受制于人,二是地位升级由三本升级成二本,就是鲤鱼跳龙门啦。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原本是个小学院,包含了广播和影视方面的学科,后为了提升学校自身的规模、名声,扩大学校教学内容,实现学院向新型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促进学院应用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从而申请改名为四川传媒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始建于1997年,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四川传媒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其共有三个校区,于2017年建完除本部以外的两个校区,与校本部共同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其设有播音与主持系、电影电视系、艺术设计与动画系、新闻与网络传播系等12个系,共40多个本科专科或者方向。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本来是一个民办的本专科院校,接收三本和专科学生,因为和理工大学合作,所以挂牌理工成立广播影视学院。因为资金雄厚和办学不错,连年大规模招生,一是因为成广的领导和股东有很牛叉的背景,二是正好赶上大学教育改革的好时机,成广顺其自然疏通上下关系,加上在传媒方面取得不错的办学成果,申报四川传媒学院便顺利走上日程,经过几年处理申报的各种程序和审核,终于更名四川传媒学院。一是不用再加成都理工的前缀受制于人,二是地位升级由三本升级成二本,就是鲤鱼跳龙门啦。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本来是一个民办的本专科院校,接收三本和专科学生,因为和理工大学合作,所以挂牌理工成立广播影视学院。因为资金雄厚和办学不错,连年大规模招生,一是因为成广的领导和股东有很牛叉的背景,二是正好赶上大学教育改革的好时机,成广顺其自然疏通上下关系,加上在传媒方面取得不错的办学成果,申报四川传媒学院便顺利走上日程,经过几年处理申报的各种程序和审核,终于更名四川传媒学院。一是不用再加成都理工的前缀受制于人,二是地位升级由三本升级成二本,就是鲤鱼跳龙门啦。

成都理工大学怎么样好不好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3月15日,由国务院批准建立,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部分干部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建校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组建后,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体,先后成建制迁入。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划转地方,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批权。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学校位于成都市市区,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用地2887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0031人,专科生1304人,博硕士研究生5486人。设有17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学校设有9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1个学科(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球科学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学校现有教职工3409人,其中,有教授(级)277人,副教授(级)589人。截至2018年3月,获得“全国杰出技术人才”称号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8人,获得“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3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72人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8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和6个四川省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学校连续7次获得了“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十强)。2017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3个我校牵头建设的“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与四川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保厅重点实室、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截至2017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98项(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获得授权专利1200余项。学校以服务国家、行业、地方发展建设为己任,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截至2018年3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1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科技进步奖(交叉创新奖)2项,获省一等奖15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28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4项,省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4项;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赛MeritoriousWinner奖32人次、HonorableMention奖159人次、SuccessfulParticipant奖139人次,全国一等奖67人次、二等奖117人次,省级一等奖207人次、二等奖326人次、三等奖391人次;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119项(次),省级奖励157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559项(次)。学校现有4个教学辅助单位。其中,拥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丰富,有国家级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学校建有2个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49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97个,电子图书281万册,电子期刊4.9万种,形成了以地学、能源、环境等学科文献资源为优势,以理工文献资源为特色的多科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是达到“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的高校档案馆。学校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CSCD核心期刊2种、中文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现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知山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举办5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6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校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17.6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专家,其中有两院院士3人(其中,多吉院士为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人。一大批毕业生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国土资源、勘察、地质、石油(能源)等行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出色业绩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部、省、市、校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平台上,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努力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迈进!

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3月15日,由国务院批准建立,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部分干部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建校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组建后,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体,先后成建制迁入。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60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划转地方,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批权。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学校位于成都市市区,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用地2887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0031人,专科生1304人,博硕士研究生5486人。设有17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学校设有9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1个学科(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球科学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学校现有教职工3409人,其中,有教授(级)277人,副教授(级)589人。截至2018年3月,获得“全国杰出技术人才”称号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8人,获得“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3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72人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8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和6个四川省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学校连续7次获得了“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十强)。2017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是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3个我校牵头建设的“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与四川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保厅重点实室、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地调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截至2017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98项(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获得授权专利1200余项。学校以服务国家、行业、地方发展建设为己任,积极参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地质勘探、能源开发、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截至2018年3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1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科技进步奖(交叉创新奖)2项,获省一等奖15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28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4项,省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4项;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赛MeritoriousWinner奖32人次、HonorableMention奖159人次、SuccessfulParticipant奖139人次,全国一等奖67人次、二等奖117人次,省级一等奖207人次、二等奖326人次、三等奖391人次;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119项(次),省级奖励157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559项(次)。学校现有4个教学辅助单位。其中,拥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丰富,有国家级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学校建有2个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49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97个,电子图书281万册,电子期刊4.9万种,形成了以地学、能源、环境等学科文献资源为优势,以理工文献资源为特色的多科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学校档案馆馆藏丰富、管理规范,是达到“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标准的高校档案馆。学校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CSCD核心期刊2种、中文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现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知山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举办5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名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来校讲学、留学,出访600余人次,开展了300余项科研合作。学校还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校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17.6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专家,其中有两院院士3人(其中,多吉院士为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人。一大批毕业生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国土资源、勘察、地质、石油(能源)等行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出色业绩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部、省、市、校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平台上,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努力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迈进!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